“互联网+制造”推动了制造业生产模式的变革,集合了数字化、网络化和智能化特点的智能制造,已成为新型生产方式。
互联网与制造业加快融合,改变了制造业的生产方式、组织结构和创新模式,引发了工业互联网、智能制造及“无工厂制造”等热潮,推动着传统制造业加速提质增效、深入转型升级。
“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还有很大空间,目前互联网应用多半是在营销环节、售后服务环节和采购环节,以后在制造环节,以及企业与企业之间,都将给现有的制造业带来颠覆性的变化。”工信部部长苗圩说。
目前互联网应用多半是在营销环节、售后服务环节和采购环节,如果能够在制造环节,以及企业与企业之间进一步应用,将给现有的制造业带来颠覆性变化——既是制造大国又是互联网大国的中国,在当下互联网与制造业的强强融合大潮中,正演绎出一场令世界惊叹的传奇。
正如苗圩所言,互联网已经改变了工业生产方式,衍生出许多新服务、新业态和新模式,中国制造转型升级要抓住互联网和制造业的融合机遇,其切入点和主攻方向正是智能制造。
显然,智能制造并非是把互联网与制造业简单相加,而要发挥“乘”法的效果,让大数据、云计算、物联网、移动互联网等互联网新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,优化制造业的生产方式、投资方式、管理方式和商业模式等,让传统制造业焕发新春。互联网能够有效缩短信息交互的时空距离,其强大的互动性正是互联网思维的核心,并推动制造业由生产型走向服务化。
融合了互联网的智能制造具备怎样的优势?对此,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罗文有着深刻的理解:工业信息系统通过互联网实现互联互通和综合集成,促进机器运行、车间配送、企业生产、市场需求之间的实时信息交互,原材料供应、零部件生产、产品集成组装等全生产过程变得更加精准协同。工业云平台成为新型生产设施,为研发设计、加工制造、经营管理等生产经营活动提供资源支撑和服务保障,工业生产要素实现优化整合和高效配置。工业大数据应用将贯穿设计、制造、营销、服务全过程,成为生产辅助决策的支撑,更成为企业生产的重要生产要素。
在低端制造业向外转移的背景下,以企业为中心的传统制造模式已不适应市场趋势,企业与用户开始更紧密地结合。许多制造企业都表示,与以往大规模生产不同,私人定制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,从单一产品到整体解决方案都能个性化定制。“互联网+”所带来的服务化模式,已成为当下企业增强竞争力、提升附加值的有力手段。
“与发达制造国家相比,中国制造业基础的确相对较弱,但互联网应用和创新却更有优势。利用中国市场多层次、规模大的特点,加快互联网技术应用,将有效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。”工信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主任龚晓峰说。
但是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归根结底仍是产品本身。互联网并非万能,它可以放大优秀的制造能力,却也能让缺乏竞争力的制造企业更快消亡。要重塑中国制造新优势,除了全方位拥抱互联网,还需在制造能力本身上下功夫。
|